斯宅印象
斯宅,位于浙江省诸暨市的东南部,会稽山脉西麓,历史悠久。其地古称上林,因五代后汉乾佑二年所建上林院而得名。宋至清属孝义乡。1947年称斯宅乡。1992年合斯宅、小东二乡为今斯宅乡。2005年撤并原陈蔡(西岩)、斯宅等镇乡,成立东白湖镇。斯宅村隶属东白湖镇,是世界华人斯姓最大的集聚地。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前行,刚进村口就看到路旁一块大石,周围长了一圈茂盛的狗尾巴草和一枝黄花,石上的刻有“斯宅”二字,在草丛中影影绰绰,犹抱琵琶半遮面似地迎接远道而来的我们。
除了不太引人注意的村名石刻,更显眼的当数树立在河道围墙上的这一行红色文字“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这让我顿生好奇。
驱车继续向前,一排白墙青瓦的民居映入眼帘,在青山、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透着古意,斑驳陆离的墙体是悠悠岁月的镌刻机。原来在斯宅村内,至今完整保存的清代古民居建筑就有14处之多,这些民居被统称为“斯氏古民居建筑群”。其中最具代表性有千柱屋(斯盛居)、下新屋(发祥居)、华国公别墅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村后最先见到的一处古民居
第二天我们到千柱屋参观。由千柱屋斯姓后人中的一位大姐做导游讲解。千柱屋因屋有千柱而得名,千柱是约数,实际上据专家据考证 这里共有121间房间,1322根柱子。
千柱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是当地巨富斯元儒的私宅。
斯元儒(1753-1832年),太学生,登仕郎,经营山货生意,发家致富。道光二年(1822年),斯元儒七十岁,朝廷旌表“五世同堂”。
千柱屋坐南朝北,南依笔架山,北朝蝙蝠山。整座巨宅建有门楼五座,东西通面宽约 110 米,南北纵进深约 63米。屋内廊柱林立,门户重重,各院之间以檐廊相通,排列有序。千柱屋是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现为斯姓后裔居住。
在这里可以看到斯姓的起源。按族谱的记录,东汉末年,鲁国嵫[zī]阳(今山东兖[yǎn]州市)人史浩,在洛阳为官仆射,因愤十常侍擅横,举家自洛阳迁居吴郡吴宁(今浙江东阳)。史浩之子史伟做官期间,因见狱中有非罪者,随发怜悯之心并要将其释放,引起孙权大怒,要判他死刑。史伟长子史从,年方十六,幼子史敦,年仅十三,兄弟两人联名泣血上书,希望替父从刑,孙权感动,喟然叹之:“子愿代父,孝也;兄弟争代,义也。”遂赦之。即诏史伟复职视事,并赐姓“斯”,名其乡为“斯孝乡”。斯宅村崇尚孝文化可知其根源也。
在斯宅村,有一处民国建筑,因为张爱玲在此短暂居住过而声名鹊起,这座建筑就是小洋房。
小洋房建于1920年,是斯氏后人斯豪士和斯魁士兄弟俩共同出资建造。建筑图纸由斯豪士请外国专家设计,为中西合璧的三层小阁楼,坐北朝南,建筑构件既有精美的中式木雕镂花,又具西洋建筑中的铁艺、拱门与玻璃窗,故被当地人称为"小洋房"。
抗战胜利后,曾任汪伪政府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胡兰成逃亡到斯宅,凭着曾是斯豪士长子斯颂德同窗好友的身份,在这里躲藏。张爱玲从上海一路寻夫至斯宅,但胡兰成人早已离开,张爱玲就临时在斯宅的小洋房里过了农历年,并在此写下了《异乡记》。
小洋房见证了张爱玲和胡兰成的乱世情殇。2009 年, 小洋房被诸暨市人民政府列为"诸暨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斯宅古建筑群中,坐落着一座裕昌号民间艺术馆,这里青山环绕,小溪流淌,走进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一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的真正内核。走进大院,木雕,石雕,砖雕,处处都是,石板,石凳,围墙,花池,水池,样样材料都透着古朴气息,墙体,门头,地面,也都镶嵌着各式各样的石雕砖雕,或完整或残缺,或精巧或朴拙,各有各的美。我感觉自己在石板上踏出的每一步都有来自遥远岁月的回响。这里有太多值得记录的地方,这篇只做一个简单概述。后面再慢慢记录。
大厅
酒店楼梯,墙裙木板别具特色,屋内陈设家具都是老板收藏。
裕昌号民间艺术馆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原址在江南古镇枫桥,创办人是骆公成林。骆公后裔骆东先生为保护越地古老文化,经数十年努力,征集了大量明清家具、十里红妆、越绣银器、竹艺锡器及各种木雕、瓷器、字画等万余件收藏品。其中,“十里红妆”是浙江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设在尊美堂内。
短短的三天行程,我知道我无法尽览斯宅村的全貌,但走过的,体验过的这些地方足以让我了解了斯宅村尊孝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些古代乡绅热衷办学的事迹,深深感动着我。据不完全统计,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斯宅村走出了一百多位教授、学者,名满天下。如李宗仁的老师斯烈,在上海四一二政变中营救过周恩来的斯励,古植物学家斯行键,教育家斯霞,焊接专家斯重遥,历史学家斯维至,棉纺专家斯光霄......
接下来三天,在这个充满文化与艺术气息的艺术馆里我们就热热闹闹地开启了这次暑期的在地探索之旅。
后续内容更新中……